出版编辑的甘苦夜班
2009-10-12 09:29:06.0 来源:恩施日报 安家友 责编:喻小唛
- 摘要:
- 上世纪90年代初,当时的《鄂西报》还是铅字排版印刷。我们用红笔在来稿上圈改,改动较大时,还得重新誊写;稿子编完后,先要在玻璃板上画出大致的排列样式,再交给工人师傅排版印刷;报样出来时,带着油墨的清香,字迹未干,一不小心,满手尽墨。红与黑,是当时编辑手上的标志颜色。
【我要印】讯:我与报纸朝夕相伴的生活,已快20年了,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当编辑。记得大学老师曾说过,当编辑就是为人做嫁衣裳,所做的大多是幕后工作,但我还是选择了这个默默奉献的职业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当时的《鄂西报》还是铅字排版印刷。我们用红笔在来稿上圈改,改动较大时,还得重新誊写;稿子编完后,先要在玻璃板上画出大致的排列样式,再交给工人师傅排版印刷;报样出来时,带着油墨的清香,字迹未干,一不小心,满手尽墨。红与黑,是当时编辑手上的标志颜色。
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,后来编辑改上夜班,电脑排版也取代了铅与火的时代。自从实行夜班制,我们的生物钟就颠倒过来,晚上别人休息了,我们还在拼命工作,而早上别人上班了,我们还在梦乡。
遇到重大时政要闻,要等新华社稿件,通宵达旦的夜班时有发生。2000年“6·22”空难发生后,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工作,一边仔细核实稿件,一边精心编排版面。编完报纸,已近凌晨4点钟。我们没有直接回家,而是在椅子上打了个盹儿。天一亮,我们又上街卖报纸。当天的报纸十分俏销,上班前就已售罄。
像这样的通宵夜班不止一次。邓小平同志逝世,香港、澳门回归,北京奥运会……我们几乎都熬过通宵。
有人将编辑形容为“园丁”,扶植、培育百花开放;也有人将编辑形容为“厨师”,将作者采撷的原材料烹饪成可口的大餐;而我却将编辑比作足球场上的“守门员”,尽管你扑出再多的球,别人不会在乎,也不记得,因为那是你应尽的职责,而一旦进球了,你就会承担骂名。近些年来,《恩施日报》为提高报纸质量,不断强化差错管理,编辑诚惶诚恐,如履薄冰。我们常常为一个字的用法争辩不休,为某种表述方式是否恰当而反复斟酌,有时不但要查词典比对,还要上网搜寻例证。下班回家,走在路上,甚至躺在床上,还在想报眉日期是否正确、栏目牌子是否挂错……有时辗转反侧,恨不能飞到印刷厂再看看才放心。直到第二天上班,看到没问题,心里才会踏实。然而,新一天的任务又摆在面前。
当编辑,谁都不想出差错,但谁也不敢保证不出错。真要出了差错,经济惩罚还在其次,给自己的名字抹黑、给报纸形象抹黑,会让我们心有不安。“你的成功,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;别人的失误,你却要分担惩罚。掌声和鲜花,只属于作者;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,完成自己的价值。”著名作家茹志鹃当年献给编辑这样的赞语。
选择当编辑,就选择了奉献。其实,编辑有苦,也有乐。当我们收到新闻价值大的稿件,会如获至宝,及时突出编发;当我们编发的稿件或版面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迹,收到些许赞同的反馈信息,我们会激动不已;当过了若干年后,还有人说“你编发了我第一篇见报稿件”,我们会十分欣慰……和其他职业一样,编辑的苦与乐,在我们心中。
【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】
相关新闻:
- 关于我们|联系方式|诚聘英才|帮助中心|意见反馈|版权声明|媒体秀|渠道代理
- 沪ICP备18018458号-3法律支持: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
- Copyright ©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:18816622098